11月22日上午,应河南省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成长工作坊邀请,来自中国科学院孙中生、薛愿超和李幸研究员以及北京大学李婷婷教授在生科楼414报告厅为师范生成长工作坊的同学们作了RNA领域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报告。系列专题报告会由院长饶本强教授主持,工作坊坊主和师范生成长工作坊本科生及研究生聆听了报告。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研究院孙中生研究员做了题为《The right is more conservative than the left: a new postnatal theory of handedness based on mice》报告。他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左右手的使用规律出发,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科学研究应该具备的核心品质,并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研究案例,揭示了左右手使用习惯背后隐藏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原理。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薛愿超研究员做了题为《长链非编码RNA与胶质瘤化疗耐药》报告。神经胶质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脑部肿瘤,患者术后恢复情况通常不佳,生存期较短。尤其在经历多次手术后,肿瘤细胞展现出显著增强的化疗耐受性,这对临床治疗构成了重大挑战。薛研究员团队采用先进的RNA测序技术,对比分析了不同化疗阶段后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模式,成功筛选出一系列与化疗耐药性紧密相关的mRNA及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分子。此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神经胶质瘤化疗耐药性机制的理解,更为此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开辟了新的路径。通过精准干预lncATRIG的表达,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延长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
北京大学李婷婷教授做了题为《Reversing abnormal phase separation for disease treatment》报告。她就逆转异常相分离用于疾病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首先介绍了生物分子相分离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的重要功能;然后阐述了她的团队如何通过先进的计算方法与实验技术相结合,识别并分析那些参与异常相分离的关键分子,并探索了这些过程以恢复正常细胞功能的可能性。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幸研究员做了题为《RNA-based sensor研究进展》报告。他详细讲解了细胞内和体内生物分子示踪技术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荧光信号技术从蛋白质到RNA的应用拓展。他回顾了荧光蛋白的发现及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革命性影响,并介绍了科研团队如何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适用于RNA的荧光标记技术。报告结束后,四位知名科学家与工作坊师生展开了激烈讨论,对与会师生提出的问题给予了全面的解答,并就河南省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成长工作坊开展“生物学名家”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生物学名家进课堂”是河南省师范师范生成长工作坊开展科教融汇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这项活动,让生物科学师范生充分了解学科前沿进展,拓宽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视野,强化师范生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培养,鼓励师范生尝试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也为他们未来的快速成长和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和视角。